陈雨露谈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应建立市场政府双激励机制
央行副行长、IMI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雨露在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上就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发表演讲。他表示,伴随着我国经济成就而来的还有不少生态环境问题。而由于其市场化的特性,金融在环保和生态建设的资本筹措、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看,陈雨露认为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正明显提速,具体有以下四点特征:顶层设计更加明晰;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绿色金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日益深化。但同时,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还有工作要做。他表示,未来中国应当关注以下四个领域: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能力建设;深化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发挥好地方政府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以下为其演讲实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金融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充分发挥好在筹措资本、配置资源、管理风险、提供信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功能。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公司(IFC)提出的“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广泛认同的展业原则,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等创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碳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业和环境保护正在深度融合。
从国内看,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学术界共同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步伐明显提速,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第一,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加明晰。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勾勒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去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绿色金融债公告,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市场正式启动。截至今年7月末,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920亿元。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管理制度,能效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迅速。绿色债券、上证180碳效率指数、绿色发展基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正在不断涌现。
第三,绿色金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违法企业的资金支持。许多地方政府在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引导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环境保护和绿色金融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绿色金融投资者群体稳步壮大。
第四,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日益深化。中国是今年G20峰会主席国。在中国的倡议下,第一次把绿色金融加入了G20议程,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并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七项可选措施,为未来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在制度框架设计、产品创新、绿色金融理念普及推广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国际经验显示,发展绿色金融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些经济体通过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体系、提供财政税收支持、完善担保机制等措施,在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撬动私营部门绿色投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健全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的双重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好环保、财税、担保等政策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改善绿色项目的收益性和现金流,切实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能力建设。通过改进技术和业务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环境风险管理、绿色可持续投融资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绿色金融领域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是深化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大气污染等环境保护问题是重大的国际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需要充分利用G20、“一带一路”等重要全球性战略平台和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广绿色金融领域的最佳实践,进一步凝聚绿色金融发展的全球共识。
四是要发挥好地方政府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很多绿色项目具有外部性强、区域特征明显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联动机制、绿色项目成本收益分担共享机制和风险监测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年来,天津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2015年,国内首个APEC绿色供应链示范中心落户天津,为构建APEC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了重要经验。我们相信天津市一定能够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和智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既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动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框架,推动更多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生根,深化国际合作,共同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让美丽中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巴基斯坦原行长安瓦尔:“一带一路”如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裴长洪:应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四大现实举措
人大前后两任校长同台,演讲“人民币国际化”
姜建清:中国10万亿PPP项目需求 真正落地只有1万亿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